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缺芯”之痛关中兴什么事?

工控参考 2023-07-10

  《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我们纵观人类史上几次工业革命,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力时代,从生产力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层面来看,有个核心关键词“效率”,因此可以说工业革命也是工业制造领域的效率革命。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制造领域确实得到的快速发展,但毕竟我国建国以前工业底子薄。改革开发的40余年,中国制造业基本上是“野蛮生长式”,或“粗放式”的成长和增长。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正是以此为背景,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

      这就是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中国高科技产业:系统化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


  首先中国高科技产业底子也很差,建国后在西方的技术封锁下,奋起直追走到今天,在某些领域走到世界前列已经是很大成就了。然而,高科技是一个全球化分工协作最细的领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从头做到位,包括美国在内。中国要想在段时间内建立起完备的、全产业链的高科技生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以“中兴事件”来说,中国“缺芯”之痛,在各大媒体、网络舆论上爆发,几乎大家异口同声抨击,“中兴没有核心技术”、“中兴为什么不自己研制芯片”。发表这些观点的首先是不懂这个行业和领域,其次带有跟风“网络暴力”之嫌。一个国家在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事情,让一家公司去完成,其实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激进过头了。



  关于中国高科技生态,普通民众和部分隔岸观火的企业,其心态用一句话来概括: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自己有责任。当我们对中国脆弱的芯片供应体系怨天尤人、指责谩骂的时候,我们国内的高科技生态、全产业链体系,有没有扪心自问,有没有自我反思?


  这么来说吧,芯片产业是一个立体的产业生态,从芯片设计到芯片生产,从芯片成品到系统整机验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并长期测试才能真正完成一款芯片的商用之路。


  首先,国内芯片产业生态无法完成闭环。


  一方面,由于芯片所涉及的学科门类、技术种类成千上万,中国芯片产业生态至今也是“局部突破”、“碎片化门类”状况,导致整体竞争力偏弱。


  一方面,面对国际芯片产品的技术优势、生态优势,国内设备厂商从效率和成本层面考虑,就很难与国内的上游芯片厂商形成闭环合作。


  因此,这个事情需要国家层面进行统一部署才可能打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闭环合作。


  其次,芯片技术的复杂性注定了“缺芯之痛”短期内无法缓解。


  “半导体是一个涵盖几十门学科、几百种技术、几千类产品、几万家公司的综合性、生态型、动态性的产业,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独立自主、完整可控的产业链。对中国来说,独特的国情和体制或许会需要我们去尝试建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目标,一个战略目标,至少需要3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比如光刻机,里面既有复杂精准的镜头,又有众多精密的零件。一台光刻机,其原材料和零部件,来自于全球数十个国家,几百个供应商,涉及几千个产品。脱离了全球分工,光刻机就成了光“想”机。”


  这与我们很多普通民众的认知大相径庭,很多人都大呼我们要赶紧自主研发,甚至“赶英超美”,自主研发,寻求发展一定是必须的,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则完全有可能南辕北辙。中兴瞬间“断粮”事件,有好事者就直呼,赶紧自主研发呀。这就好比地主对农民说:这一季就不给你分粮食了,你不是会种粮食么,赶紧去种。如果真这么干,还没等粮食种出来农民已经挂了。


  关于这一点,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谈中兴事件中指出:不惜一切代价发展芯片产业是危险的。外部资源、人才、资金、基础教育等等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真要做芯片,仅光刻机我们短期内都很难实现自主研发。


  大家不要忘了,二战后的《瓦森纳协定》(西方国家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至今都在起作用,其中就包括半导体领域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吴敬琏也讲,两弹一星模式不再适用于今天的芯片产业,因为那时候看起来艰难,但有苏联专家援助、不断吸收外部成果、有一批归国的科学家和高技术人才。科学是有必然规律的,谁也无法违背,守正才能出奇。科技领域的突破,仅靠情怀是搞不出来的。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现状,而中兴通讯正是立足于中国的制造业基础、高科技环境成长起来。因此,在它身上必然带着中国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属性和特点,缺点、不足、受限等自然也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冒进式成长。


  中兴通讯历经33年的发展,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1990年商用)打破了西方通信产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再到从“通信战国时代”到现在的“全球四大玩家”一路过关斩将,走到今天的“寡头竞争”。尤其是移动通信时代,从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行,5G开始领跑,这一路走来,不断突破、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实现了从中国粗放式的制造业中向高科技领域突破、跃迁的转型。


  客观来讲,中兴通讯就是中国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发展的缩影。


  因此,在这样的产业环境和行业生态里,中国企业要成长起来,还要走出去(国际化),可谓一路艰难险阻。正视我们的不足和差距,并不丢人,只有敬畏科学,奋起直追,才是产业发展之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兴事件”是对我国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一次“倒逼式”推进。给所有中国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起到了参考和借鉴作用。


中国制造是中美贸易的角力点


  据最新消息,《华尔街日报》5月21日报道,中美两国就解决中兴通讯问题大致路径达成一致,相关细节还在敲定中,一旦达成协议,特朗普政府将解除对中兴向美国企业采购产品的禁令。




  资本市场是最好的风向标,此消息一出国内“5G概念股”异动,相关的20余只股票涨幅超过5%,这是因为中兴通讯是中国上市公司里的5G龙头。


  因此,从外部环境来看,资本市场看好中兴解禁。


  那么接下来,中兴公司作为中国通信的中坚力量之一,面临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等,必将肩负起产业和行业的责任。


  同时,基于行业的属性和特性,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兴也将加大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同时赋能行业和其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共同推进中国制造的整体转型,实现科学化生产、高效率运营、精细化管理等,真正实现“制造业强国”,并在高科技领域不断积累和突破。


  此外,“中美贸易休战”其中声明:中方将大量增加自美购买商品和服务。基于这一点,中兴通讯本身就起到了很大作用。据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5月18日报道,中兴是美国设备及零件的主要购买商,其制造的智能手机便使用了美方的部分产品。白宫的制裁不只令这家企业,也令其在美国的供应商蒙受了巨大损失,尤其以高通公司受损最为惨重,此外也波及了英特尔和博通。因此,从上下游来看,中兴通讯对购买美国的产品和服务,依然贡献巨大。


  从中美贸易首轮谈判的“美方狮子大开口”,到华盛顿的“贸易战不打了”,谈一谈总是好过打一打,对双方都有利。


  尽管联合声明发了,但搞过谈判的人都懂,这才是角力的开始。桌面上握手言和,是因为桌面下掰腕子的手一直都没敢松劲。


  中美贸易摩擦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不仅仅是今天。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结构的历史成因,和当下发展现状造成的。中国制造业崛起,美国制造业衰退,这是中美双方国内的资源属性决定的,比如,制造业需要的产业链完整性(在联合国工业体系名录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具备完善工业体系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量大、且高素质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规模等,在这些方面,显然中国具备优势。而美国试图复活本国制造业,就一定要从这几个层面去考虑。


  因此,中美博弈的重点就是“中国制造”。令美国焦虑的,除了中国制造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向高科技领域的转型升级。而在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过程中,“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就是典型,从早期的跟随,到后来的赶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融合发展的简史。


  那么顺理成章,中兴通讯在中美两国角力的“中国制造”领域,必然成为关键的角力点。


      来源 | 中国商业观察 (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


相关推荐

《2017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发布,中国仍第四
特朗普的贸易大棒瞄准“中国制造2025” 十大产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